-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關鍵歷史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全會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系統總結運用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寶貴經驗,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站位高遠、思想深刻、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思想性、戰略性、指導性,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堅定決心和巨大勇氣,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決定》強調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統籌部署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各領域改革,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必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經初步核算,2024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616836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0%,上半年國民經濟延續恢復向好態勢,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圖為2024年7月15日,江蘇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人在碳纖維自行車生產線上忙碌。
深刻認識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化經濟體制機制改革仍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要注重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這一重大論斷有著深刻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
從理論邏輯看,在各領域體制機制改革中,經濟體制改革具有先導性、基礎性作用,重大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度決定著其他方面很多體制改革的進度,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影響。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然要求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和牽引,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
從歷史邏輯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將全黨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進行了從農村到城市、從對內搞活到對外開放的廣泛而深刻的改革探索。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分別圍繞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出臺決定,經濟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首次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十多年來,黨中央堅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開創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嶄新局面,為創造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提供了制度保障。
從現實邏輯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與這些新形勢新要求相比,我國市場體系還不健全、市場發育還不充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尚未完全理順,還存在要素流動不暢、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觀經濟活力不強等問題,推動高質量發展仍面臨不少體制機制障礙。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繼續牢牢抓住經濟體制改革這個“牛鼻子”,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鞏固和發展“兩大奇跡”。
>> 入夏以來,河南省洛陽市圍繞暑期文旅市場特點及游客需求,進一步挖掘夜間文化旅游消費市場潛力,持續激發夜間文旅消費新活力,點燃古都“夜經濟”。圖為2024年7月27日晚,游客在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洛邑古城景區內休閑游覽。
準確把握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部署和重點任務
《決定》對經濟體制改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作出部署,著力完善有利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決定》強調要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一方面,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健全國有企業推進原始創新制度安排,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推進能源、鐵路、電信、水利、公用事業等行業自然壟斷環節獨立運營和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另一方面,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提供更多機會,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健全涉企收費長效監管和拖欠企業賬款清償法律法規體系,規范涉民營企業行政檢查。
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是一項重大改革任務。《決定》明確了三方面深化改革舉措:一是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包括全國一體化技術和數據市場、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立健全統一規范、信息共享的招標投標和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構建一體銜接的流通規則和標準等。二是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三是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包括完善產權保護、信息披露、市場準入、破產退出、信用監管等制度。
健全推動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戰略舉措。《決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健全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體制機制,完善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決定》強調要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完善發展現代服務業體制機制,健全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機制,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
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圍繞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決定》提出構建國家戰略制定和實施機制,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圍繞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決定》提出完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提升市縣財力同事權相匹配程度,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不得違規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資金。圍繞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決定》提出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強化開放條件下金融安全機制。經過40多年快速發展,我國社會財富不斷積累,存量經濟特征更為明顯,《決定》要求優化各類增量資源配置和存量結構調整,探索實行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管理。
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促進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決定》強調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圍繞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決定》提出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合法土地權益。為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強農惠農富農,《決定》提出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統籌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必須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方面,《決定》提出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相通相容,擴大自主開放,有序擴大商品市場、服務市場、資本市場、勞務市場等對外開放,擴大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方面,《決定》提出落實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推動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有序擴大開放。優化區域開放布局方面,《決定》提出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打造形態多樣的開放高地,讓中國大市場成為世界大機遇。
以釘釘子精神抓好經濟體制改革任務落實
改革進入深水區,《決定》明確的經濟體制改革任務艱巨繁重,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強化系統觀念,準確把握各項改革任務的核心要義,加快推進改革任務落實落地。
加強改革統籌協調。黨中央領導改革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和整體推進。優化重點改革方案生成機制,鼓勵結合實際開展創新,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新鮮經驗。堅持上下協同、條塊結合,科學制定改革任務實施方案、時間表、優先序。
壓實改革主體責任。健全重大改革舉措的任務分工落實機制,明確各項改革的實施主體和責任,逐一厘清牽頭單位、參與單位、責任事項、責任人。完善改革激勵機制,落實“三個區分開來”,激勵干部開拓進取、干事創業。
強化任務督促落實。加大督促落實工作力度,持續開展專項督查、全面督查、綜合督查,將重大改革落實情況納入監督檢查和巡視巡察內容,從政治監督的角度檢視改革責任單位和責任人落實情況,確保各項改革任務不折不扣得到落實。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
營造良好政策環境。更加有力有效實施宏觀調控政策,營造穩定透明的政策環境,增強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態勢。健全預期管理機制,加強經濟輿論宣傳引導,有效穩定和改善市場預期。把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性政策都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推動各部門加強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來源:《旗幟》2024年第8期;作者系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
( 編輯:劉瓊 送簽:劉瓊 簽發:鐘鳴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