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社會生活與文化豐富多彩。由北京日報理論部主編的《自古繁華:人文百態與大國氣派》,從文脈、世相、絲路、遠播、京韻五個篇章,以國內、國際兩個視角,介紹了古代中國繽紛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以及中華文明的廣泛影響,展現了古代中國的人文百態、大國氣派,對于讀者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大有裨益。
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中國傳統文化如果從整體性把握,那么人文精神可以說是最主要和最鮮明的特征!拔拿}”一章講述了古人的思想觀念、德育培養、文化創造以及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等,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獨特創造、文化魅力。
古人有很多價值理念流傳至今,富有生命力。中華文明經久不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文人士大夫多對社會政治抱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憂患意識。《論語》中的“君子憂道不憂貧”,《孟子》中的“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及中國歷史上的“諫官”制度,都是我國歷代文人士大夫強烈憂患意識的體現。古人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大多通過家訓來樹立家風、傳承家庭教育精華。因此,我國歷史上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家訓。如,《庭訓格言》《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流傳較廣的家訓著作,包含大量的家國情懷以及教育子女做人、做事的道理,體現了中華民族家訓傳世、家風長存的傳統。
笑話、謠諺、筆記都是中國史籍中的文體。在“笑話”一詞產生之前,笑話類的文學作品早已經產生。先秦時一般附在諸子和儒家經典上,兩漢之時附在史書上,《史記》中就有很多笑話。魏晉時期,笑話成為獨立文體,《通志·藝文略》中載有《笑林》三卷。唐宋以后的笑話類作品多了起來,名稱五花八門,如稱之為“諧謔”“啟顏”“解頤”等。明清時期則直接用“笑話”命名這一文學體裁,如《笑府》《笑林廣記》等。謠諺,就是歌謠和諺語,反映著喜怒哀樂、社情民意。以謠諺入史,見之于《左傳》《史記》《漢書》等。漢武帝提倡儒學以后,儒家典籍成為進身之階,《漢書》中引用多首有關儒學和儒士的謠諺,借此可以看出儒學對社會生活產生的種種影響,如所引鄒魯地區流傳的謠諺“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宋代筆記數量龐大,據統計,傳世的宋人筆記有500多種,是一個很大的寶庫。這種不拘一格的隨筆記事文體深受大眾喜好,上至宰相大臣,下至僧侶布衣,都撰寫筆記。筆記保存了大量正史未記載的科技、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珍貴資料,是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第一手資料。
社會生活多姿多彩彰顯百態人生
古人的生活多姿多彩。“世相”“京韻”兩章,很多內容涉及古人的社會經濟生活,既有個性時尚的一面,也有撫慰心弦的煙火氣,還有休閑娛樂以及人們很少關注的經濟糾紛和生活難題等。
古人的生活面貌彰顯個性和時尚。后人經常說“魏晉風流”,一定程度上說的是魏晉時期的奇人趣事、名士生活方式,反映的是特殊歷史時期的奇風異俗。唐代的人們活得有個性得多,他們敢說自己想說的話,敢做自己想做的事。孟浩然當著唐玄宗的面背誦自己的詩作“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遭到唐玄宗的反駁并被放還家鄉;李白喝起酒來過于放飛自我,曾讓當紅太監高力士脫靴,也曾天子呼之不朝,杜甫說他“天子呼來不上船”。明代也愛追“時尚”,比如當時的“時樣”服飾,明代最初使用的布襪以寬大為主,到了晚明轉而盛行窄小,因為襪子窄小,又稱“筆管水襪”。
古人的吃住透露著煙火氣。民以食為天。在古代,北方人食稻的機會不多,能經常吃到稻米的往往是富貴階層。在清朝皇室和達官貴族食物構成中,稻米占有較大份額。乾隆皇帝喜歡食稻,達到了“無一日不食,無一食非稻”的程度。住房問題是古人面臨的一件大事。以清代為例,相比于早期旗人得到朝廷保護,有國家分配的房子住,清代京官在住房問題上不享受朝廷補貼。除個別人由皇帝賜宅居住外,京官解決住房問題要么靠自建自買,要么靠租房。北京地價昂貴,一般外地來京的京官很難有雄厚的經濟實力購房,像人們熟悉的曾國藩,做京官多年,一直租房住。
旅游休閑不是現代人的專利,古人也有,不僅有鄉村旅游,還有郊游。以明代為例,當時北京的普通百姓休閑旅游,活動半徑限于城內和近郊,多選擇近郊名山秀水之地,規模大,娛樂性強,而且女性在郊游活動中比較積極和開放,“都人好游,婦女尤甚……醉舞驢背,間有墜驢臥地不知非家者”,由此可窺一斑。
在明清時期,老百姓非常在意法律。除了官府的法律宣傳,民間很重視法律書籍的編撰和出版,訟師非;钴S,訴訟率也日趨高漲。由于當時州縣衙門收到的狀子很多,州縣官看不過來,就想出了限制狀子字數的辦法。
中華文化在對外傳播過程中產生深遠廣泛影響
“絲路”“遠播”兩章集中講述了文明交流互鑒的內容。在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古人先后開辟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一些域外國家和地區的物產、器物,甚至佛教等思想文化傳入中國,中國的先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向周邊國家、地區以及世界其他地區輻射和擴散,并產生深遠影響。
絲綢之路加強了中西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交通是經濟的脈絡和文明的紐帶。我們的先輩不畏千辛萬苦開辟出來的絲綢之路,聯通中外,密切了中外經濟聯系,加強了中西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在絲綢之路上,留下了許多歷史細節和故事待后人挖掘。例如,有學者研究認為,在絲綢之路形成之前,有一條“玉石之路”,張騫出使西域所走的“絲綢之路”正是在“玉石之路”上拓展出來的。在絲綢之路上,曾經出現過一些特殊群體,如粟特人,主要活躍于漢唐時期,他們是絲路上的貿易擔當,唐朝文化中吸收了大量粟特因素;又如“秦商”,號稱行走絲路的“商幫之首”,在明初到清朝晚期,幾乎壟斷了整個南北布匹交易。
中華文化在亞歐地區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在浩瀚歷史長河中,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文化影響力曾長期領先世界,中華文化廣泛傳播,不僅影響到周邊國家,而且影響到歐洲。在東亞,中華文化向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傳播,其中影響最大最深遠的是文字和儒學。在歐洲,中國儒家文化受到法國啟蒙學者重視,如伏爾泰對孔子推崇至極,將孔子畫像掛在家中,并以儒家思想文化為武器,抨擊歐洲基督教的一神教專制。具有“歐洲孔夫子”之稱的魁奈,幾乎言必稱孔子,對奉行儒學的中國文化和政治體制頌揚備至。另外,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鑒過程中,明代中國作為東亞大國,以“不征”為基本國策,明太祖朱元璋將周邊的15個國家列為不可出兵征伐的“不征之國”,明朝的其他統治者也將和平外交理念付諸實踐,在東亞與印度洋地區建立了以各國官方認同為基礎的國際新秩序,為世界從區域化走向全球化作出了重要貢獻,彰顯了大國的風范與氣派。
(來源:《旗幟》2024年第8期;作者單位:北京日報社)
( 編輯:劉瓊 送簽:劉瓊 簽發:鐘鳴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406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