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id="qcask"><em id="qcask"></em></s>
  • <code id="qcask"><xmp id="qcask"></xmp></code>
  • <li id="qcask"></li>
  •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特稿

    立根鑄魂 探尋中華文脈向“新”力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中心社會新聞部副制片人 文永毅
    2024年09月10日15:01
    文字縮放:

    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進一步深化改革的“七個聚焦”重點領域之一。“必須增強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是我們創新文化報道樣態、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努力方向。

    今年以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中心社會新聞部以我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為節點,在新聞頻道和央視新聞新媒體持續探索新聞類文化特別節目的創作空間。從2月掀起上億話題閱讀量的《龍行天下》,到4月提升同時段收視率45%的《何以清明》,再到6月創造多個龍舟文化熱搜的《何以端午》,我們深入挖掘傳統節俗的文化根脈和歷久彌新的中國故事,力求將習近平文化思想轉化為更多守正鑄魂、創新表達的精品力作,用高質量作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何以清明》AI文生視頻成為清明假期新媒體爆款產品。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打開傳統文化寶藏的“金鑰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如何讓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展現出歷久彌新的非凡魅力、成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深厚源泉,是我們今天必須回答好的時代課題。

    人們常把解決問題的好辦法比作“金鑰匙”。可以說,習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幫助我們打開傳統文化寶藏的“金鑰匙”。我們打造精品文化節目,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堅定不移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思想、重要論述、重要指示中找啟迪、找思路、找答案。

    2024甲辰龍年,春節初一到初六,社會新聞部以《龍行天下》為主題,創新嘗試新聞頻道文化特別節目創作。中國文化、中國情感、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這16個字給我們的報道錨定了坐標航向。

    我和三位同事負責正月初五的節目,因為這天有開市營業的傳統節俗,我們沿著“龍興百業”的分集主題展開報道:時間上龍元素化為穿越歷史長河、關聯古今生活的紅線,空間上展現從北京到新疆、從陜西到湖北留下的龍文化遺跡,隆隆鼓聲作為貫穿整個節目的元素,承載著我們通過尋找龍的精神來傳遞經濟社會發展信心的意向表達。

    △社會新聞部《龍行天下》創作團隊在播出線上見證奮斗成果的誕生。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如果說《龍行天下》是社會新聞部探尋文化報道新路的嘗試,那么“何以”系列就正式確立了守正創新的“路線圖”。請教十多位歷史民俗專家、汲取多部書籍和節目的養分,我們在充分尊重歷史文化原貌的基礎上,努力用新手法、新樣態呈現出傳統節俗中蘊含著的中國人的文化創造力、文化自信力。

    新質生產力融合“思想+藝術+技術”

    在延續《龍行天下》多版塊設置的同時,從《何以清明》開始,增加直播報道環節,依托典籍挖掘歷史,讓節目樣態更加豐富多元,文化氣息更加濃郁芬芳。

    創作清明文化節目,有兩個較為突出的創新之處:

    首先,巧妙設計儀式性時間節點。很多人都知道清明既是節日也是節氣,但包括清明在內的二十四節氣每年到來的時間都不一樣就是不少人的“知識盲區”了。正是從觀眾未知的“新聞”角度出發,促成了總臺新聞節目首次采用此時此刻的直播態報道清明。

    △《何以清明》創新直播清明時刻。

    今年清明節氣到來的具體時刻是4月4日15點02分,我們經與新聞頻道編輯部溝通,將節目時段確定在15點檔,準點引入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直播畫面,給觀眾類似春晚倒計時的儀式感,隨后對清明時間如何測算進行揭秘報道……節目從一開始就給觀眾帶來文化節目的全新感受,不僅新穎獨特,而且引人入勝。

    其次,AI文生視頻融合新聞表達。在《典籍里的清明》版塊中,我們用AI再現了古代清明節,清明節當天在央視微博推出僅一小時就登上熱搜,話題閱讀量超過4200萬。

    為了實現“思想+藝術+技術”的融合創新,我們的AI創作團隊還專門引入了研究古代建筑和服裝的專家顧問,為節目細節層層把關,最終達到了較為理想的播出效果。

    黨員作先鋒 錘煉真本領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要有新氣象新作為。社會新聞部黨支部和新聞頻道編輯部黨支部、人事局干部管理處黨支部聯合組織開展主題黨日活動,三部門110多位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前往中國歷史研究院參觀學習!拔拿髌鹪础薄罢澲袊钡某两襟w驗、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李國強的專題講座,讓我們從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進一步領會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義,對自身擔負的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使命、時代責任也有了更深認識。

    △社會新聞部黨支部等三部門聯合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參觀中國歷史研究院。

    深學細悟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全體記者的必修課,黨員理應成為“以學促干”的表率。從《龍行天下》到《何以清明》,再到《何以端午》,報道團隊的黨員真正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堅守馬克思主義“魂脈”,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從而實現兩“脈”貫通、立根鑄魂。

    21年黨齡的黨員焦健在河南出差時,遭遇了暴雪天氣。為了確保節目能夠按時保質完成,仍在發燒的他一天也沒有休息。由于雪太大,車輛無法駛入拍攝現場,他帶著拍攝團隊拉著設備徒步前進,頂風冒雪拍到夜里11點才結束。

    △黨員焦健(中)與拍攝團隊溝通拍攝細節。

    △黨員文永毅帶腿傷堅持采訪。

    為了做出耳目一新的文化節目,更多黨員在創作中爭分奪秒、廢寢忘食。像AI文生視頻生成畫面的隨機性很強,每次一點小的改動,往往意味著整個畫面都要重新檢查核實。在播出前的夜晚,我們經常會為打磨一個細節溝通到深夜,不到滿意決不收兵。

    錘煉扎實“腳力”,練就敏銳“眼力”,激發豐富“腦力”,匯聚奮進“筆力”。正是在黨員帶頭踐行“四力”下,報道團隊把對“第二個結合”的深刻領悟轉化為潤物無聲的好節目,堅持不懈地推動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入人心。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我們要深刻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鮮明特點,堅信篤行、好學能文,不斷守正創新,對“華夏大地何以中國、中華民族何以偉大、中華文明何以不朽”作出新回答,將中華文化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推動中華文明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總臺之聲》微信公眾號)

    ( 編輯:韓衡許   送簽:韓衡許   簽發:趙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