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id="qcask"><em id="qcask"></em></s>
  • <code id="qcask"><xmp id="qcask"></xmp></code>
  • <li id="qcask"></li>
  •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期刊>>《旗幟》雜志>>2024年第3期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深入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自然資源部綜合司
    來源:旗幟網2024年04月28日15:39
    文字縮放: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闡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明確了到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部署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之所以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并成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顯著標志,根本在于有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掌舵領航,在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新征程上,必須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學深悟透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新要求,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堅定不移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從大的方面統籌謀劃、搞好頂層設計,首先要把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設計好。新征程上,要圍繞構建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全面落實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部署,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健全規劃實施監督機制。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加強耕地保護督察執法,嚴格實施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強化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規范生態保護紅線內人為活動,確保功能不降低、性質不改變,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嚴格管控城鎮開發邊界,優化城市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推動城鎮空間內涵式集約化綠色發展。加強陸海統籌,節約集約利用淺海近岸,有序開拓深水遠岸空間。健全主體功能區制度,制定主體功能區優化實施規劃,完善不同主體功能定位地區的配套政策。

    >> 重慶市渝北區深入推進銅鑼山廢棄礦區系統修復,不斷走深走實生態與產業振興之路。

    節約集約高效利用自然資源。資源開發利用既要支撐當代人過上幸福生活,也要為子孫后代留下生存根基。新征程上,要加快建立統一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全面查清各類自然資源的分布狀況,推動不動產和自然資源確權登記。落實全面節約戰略,實行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建立健全同宏觀政策、區域發展更加高效銜接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的精準性和利用效率。推動工業用地供應由出讓為主向租賃、出讓并重轉變,推廣工業用地“標準地”供應,探索增加混合產業用地供給。實施“增存掛鉤”,大力盤活批而未供、閑置土地,推動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推動重要能源和礦產資源增儲上產。推進常態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調查評估,提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嚴格管控新增圍填海,探索推進海域立體分層設權,逐步擴大用海市場化配置比例,推動建立低效用海退出機制,促進海域資源節約集約和有效保護。

    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要持續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力度,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持之以恒推進生態建設,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全面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落實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推進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實施,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統籌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海洋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總結推廣廈門市久久為功推動筼筜湖生態修復經驗,不斷完善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機制。實施全國自然生態資源監測評價預警工程,加強生態狀況監測評估。完善多元化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統籌資源利用和生態保護,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渠道,讓保護修復者獲得合理回報。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要堅持先立后破,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做好煤炭保供要素保障工作,促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推動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支持利用沙漠、戈壁、荒漠等未利用地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保障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實施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穩定現有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巖溶等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健全體現碳匯價值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和法治建設。要加快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體系,構建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擴大有償使用范圍。健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深化規劃用地“多審合一、多證合一”改革。堅持系統觀念,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完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加快推進國土空間規劃法、礦產資源法、耕地保護法、國家公園法以及自然保護區條例、森林法實施條例等重點立法。建好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完善自然資源督察執法制度機制,以“長牙齒”的硬措施,嚴格耕地和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實施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綜合評價,推動完善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

    深度參與全球生態治理。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態文明之路行穩致遠。新征程上,要持續開展深海、極地科學考察,為造福人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積極做好《〈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下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養護和可持續利用協定》相關工作。以“中國山水工程”入選聯合國首批世界十大“生態恢復旗艦項目”為契機,深入參與聯合國“生態系統恢復十年”行動。推動全球濱海論壇、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亞洲中心等新型合作平臺建設。在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等行動計劃中發揮更大作用,推進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建設,積極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

    (來源:《旗幟》2024年第3期)

    ( 編輯:王馨悅   送簽:王馨悅   簽發:鐘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