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id="qcask"><em id="qcask"></em></s>
  • <code id="qcask"><xmp id="qcask"></xmp></code>
  • <li id="qcask"></li>
  •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期刊>>《旗幟》雜志>>2023年第9期

    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

    陳海波
    來源:旗幟網2023年10月26日11:07
    文字縮放:

    5月30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出征儀式在酒泉衛星發射中 心問天閣圓夢園廣場舉行。

    5月30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出征儀式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圓夢園廣場舉行。

    “攬彗星以為旍兮,舉斗柄以為麾。叛陸離其上下兮,游驚霧之流波。”兩千多年前,詩人屈原在楚辭《遠游》中,暢想遨游天宇。

    “曾經少年如風,而今家國更重。空間站建功,踏盡無悔征程。追夢,追夢,星辰大海一生。”并非詩人的航天員朱楊柱,在飛向太空前以一闋《如夢令》道出今日中國人航天夢的詩意和豪情。

    今天的中國,不僅已實現太空行走,而且,越走越遠——“嫦娥”攬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悟空”“慧眼”探秘宇宙、“天宮”遨游星辰……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航天事業進入創新發展“快車道”,一批航天重大工程成就舉世矚目,航天科技實現跨越式發展,從航天大國加快向航天強國邁進。

    深空探索,揭曉宇宙的秘密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在先哲莊周和詩仙李白的筆下,總是不乏驚人的想象。不過,中國航天人的腳下,可以誕生更大的想象——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在內蒙古四子王旗成功著陸,中國實現首次月球采樣返回;

    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號在火星烏托邦平原成功著陸,中國實現從地月系到行星際探測的跨越;

    2021年10月14日,太陽探測科學技術實驗衛星“羲和號”成功發射,中國正式邁入空間探日時代。

    月球—火星—太陽,一年的時間里奏響深空探測的“三重奏”!中國航天的步伐,越走越遠!如果把時間拉長,中國航天將令人更加振奮——

    探月工程“六戰六捷”,圓滿完成“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目標,“嫦娥”開啟建設月球科研站的新旅程;

    搭載“祝融”火星車的“天問一號”登陸火星后,“天問二號”任務開始緊鑼密鼓地推進,將一次實現近地小行星伴飛、取樣、返回;

    “羲和”探日后,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夸父一號”跟上步伐,將“夸父逐日”的神話變成現實,我國太陽衛星探測將實現跨越式突破……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不斷刷新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中國高度,也不斷刷新世人的想象。想象的背后,是探索,是求知。我國圍繞宇宙起源和演化、太陽系與人類的關系等科學主題,開展空間科學探索與實驗研究,取得一批原創成果——

    通過“慧眼”,捕捉到了黑洞爆發的瞬間;

    通過“悟空”,發現了宇宙射線能譜精細結構;

    通過“嫦娥”,知道了月球背面地下結構;

    通過“天問”,證實火星上真的有水;

    通過“張衡一號”,構建了全球地磁場參考模型;

    通過“天琴一號”和“太極一號”,正在努力探測空間引力波;

    通過“羲和”和“夸父”,正在揭開太陽的神秘面紗……

    探索,正是航天的最大魅力。宇宙里藏著太多秘密,等待著我們去一一揭曉。

    載人航天,“太空家園”成為現實

    5月30日,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搭乘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開始飛天之旅。這是一個全新的航天員組合——首次由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三種類型的航天員組成,三人均為博士,是名副其實的“博士乘組”。

    航天員的變化,折射出中國載人航天的變化。幾個月前,中國空間站在太空中完成“T”字形基本構型,中國人自己的“太空家園”從夢想變成現實。神舟十六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

    載人航天工程是當今世界高新技術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過去十年,我國的“太空家園”建設蹄疾步穩——

    2013年,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搭乘神舟十號飛船進入太空,圓滿完成我國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首次應用性飛行;

    2016年,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在太空完成33天中期駐留,為中國空間站建造運營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

    2017年,我國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發射升空,與在軌運行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完成首次“太空加油”,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這一關鍵技術的國家;

    2020年以來,節奏加快。先后成功實施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神舟十二號、十三號、十四號、十五號、十六號載人飛船,天舟二號、三號、四號、五號貨運飛船等多次任務,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正式運行。

    自1992年立項實施以來,載人航天工程著眼于充分發揮應用效益的目標,提出“造船為建站,建站為應用”的理念。在這一時期,不僅順利實現以千年飛天夢想為代表的一系列工程任務目標,更取得大量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應用成果。目前,中國空間站已安排在軌實施110個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項目,涉及空間生命科學與人體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間新技術領域,部分項目已取得階段性應用成果。

    服務民生,航天技術深入尋常百姓家

    今年夏天,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很忙——緊急協調和統籌各類應急減災衛星資源,為京津冀、東北等發生暴雨災害的地區提供衛星數據保障。這些數據,是救災指揮和災后重建的重要決策依據。

    據了解,僅過去一年,我國即發射200余顆衛星。目前,我國在軌工作航天器約600顆,位居世界第二。我國以衛星遙感、通信、導航為主體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初步形成,在國土、測繪、環保、通信、應急救援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無論身在何處,“北斗”幫你導航定位;足不出戶,“風云”為你預知天象;地處偏遠,通信衛星助你聯網無憂……過去十年里,我國航天空間應用全面發展,推動牽引衛星通信、衛星導航和衛星遙感全面服務國計民生。

    且看一組數據——

    通信衛星累計為國內偏遠地區1.4億戶家庭提供直播衛星電視以及遠程教育、遠程醫療、農村電商等服務,并在多次災害救援中提供高效應急通信服務;

    北斗導航為超過700萬輛道路運營車輛提供安全保障服務,為超過4萬艘海洋漁船提供定位和短報及通信服務;

    衛星遙感為國內數萬家用戶和全球100多個國家提供服務,有力保障國內外重特大自然災害應急監測;

    超過2000項航天技術成果實現移植深耕,助力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能機器人等智慧產業加速發展,還孕育了太空制藥、太空育種、太空農業等新業態……

    航天技術早已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而且影響越來越大。未來,我國還將持續完善國家空間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遙感、通信、導航衛星融合技術發展,加快提升泛在通聯、精準時空、全維感知的空間信息服務能力。

    (來源:《旗幟》2023年第9期;作者系光明日報記者)

    ( 編輯:孫麗   送簽:孫麗   簽發:鐘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