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要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重要講話精準地把握了中華文明的精髓,深刻揭示了中華文明形成的歷史文化根基,指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基本方向,在貫穿古今的宏闊深遠歷史視野中考察探究中華文明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揭示中華文明的規律和發展趨勢,生動體現了“通古今之變”“知古以鑒今”的中華傳統歷史思維,是運用歷史思維視角與方法對中華文明進行理論闡釋的新成就,標志著中華文明理論闡釋的新高度,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高度重視中華文明的歷史傳承與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中國國家版本館的初心宗旨,是在我們這個歷史階段,把自古以來能收集到的典籍資料收集全、保護好,把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繼續傳承下去”,“盛世修文,我們這個時代,國家繁榮、社會平安穩定,有傳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這件大事辦好”。這一重要講話突出體現了對中華文明歷史傳承與發展的高度重視,凸顯了對傳承和發展中華文明的歷史使命感與責任感。
文明的延續依靠一代代人堅持不懈的傳承和發展。唯有重視歷史傳承和發展,才能使文明保持不竭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為民族和國家的繁榮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源泉。重視文明傳承是中華民族古老悠久的歷史傳統。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動蕩時局中,崔逞雖遭貧困和兵難,仍然講誦不廢,傳經授道。宋代思想家張載淡泊名利,不懼貧賤,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人生信念與歷史使命,鼓舞了千百年來有志于傳承中華文明的仁人志士。正是歷史上有千千萬萬這樣在艱難困苦中仍然堅持薪火相傳的仁人志士,才使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綿延不絕。歷代統治者不論在太平盛世還是混亂時局中,均努力提倡儒學,興辦庠序,祭祀華夏人文初祖和圣王先賢,對中華文明的傳承起到了奠基與引領的重要作用。這種傳承文明的歷史使命感,是中華文明得以傳承和發展的重要原因。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體現出黨中央對中華文明發展問題的高度重視,提出了中華文明在新時代如何實現新發展的問題,并給出了答案,即通過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中華文明傳承與發展并行,在新的歷史時期煥發新的活力和光彩,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發揮獨有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文明的歷史傳承與發展高度重視,體現了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展現了高度的歷史自覺和文化自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華文明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血脈,關系到中華民族的興衰。傳承和發展中華文明,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責任與使命。
突出強調中華文明的深厚歷史底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從宏闊深遠的歷史視野理解和認識中華文明。他指出,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正是在全面深入理解中華文明歷史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準提煉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即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縱覽中華文明的演進歷程,可以發現這一重要論斷與中國歷史高度契合,突出體現了中華文明的深厚歷史底蘊。
中華文明發源于先秦時期,在此后各個歷史時期不斷生長、充實和完善。中華文明是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積淀、演化、升華的精神產物,是歷史上各民族在共同披荊斬棘、努力奮斗的歷史實踐中凝聚的智慧結晶。先秦時期,已經出現大一統思想的萌芽,孕育了正統觀念。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上,各民族基于對正統地位的認同與追求,形成了強烈的政治傳承意識。在歷史上,不管是華夏民族統治者還是少數民族統治者,均以正統自居,主動認同中華文化和歷史“中國”,自覺擔當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守護者和宣傳者,同時以實現和維護“大一統”為最高政治奮斗目標,崇尚“六合同風,九州共貫”、各民族和諧相處、安居樂業的大一統盛世,形成了中華文明連續性、統一性的鮮明特色。這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重要原因。先秦時期的儒家典籍《周易》提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思想;《禮記·大學》記載了商湯時期的箴言“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是中國古代改革創新思想的重要來源,激勵著歷代統治者和仁人志士在困境中尋求出路,在因循中尋找突破,為中華文明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創造力,為中華文明創新性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先秦時期仁德至上的政治價值觀念,為中華文明注入包容性、和平性的文化基因。“為政以德”“皇天無親,惟德是輔”“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觀念形成于先秦,并逐漸深入人心,成為華夷各族廣泛認可的政治信條,為凝聚與包容華夷各族提供了精神紐帶。“四海之內皆兄弟”“和而不同”的政治理念,是中國古代處理內政外交的基本原則,體現了中華文明開放包容、崇尚和平的文化底色。伴隨著中華文明的演進歷程,中華民族共同體不斷凝聚,日漸穩固和強大,中華文明日趨繁榮發展。
深刻闡明中華文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歷史定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這一論斷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今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和展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指明了方向,深刻闡明了中華文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歷史定位。
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深厚基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實現“兩個結合”,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論述了“兩個結合”的前提、結果和深遠意義,形成了一個關于“兩個結合”的系統理論闡釋體系。這一重要講話凸顯了中華文明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意義,深刻闡明了中華文明與中國式現代化之間的緊密互動關系,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了“第二個結合”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意義,指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中華文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是政治文化理論領域的一次重大理論創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繼續努力奮斗、繼續繁榮發展的精神動力源泉,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和保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和精華,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中華文明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方式,是中華傳統文明向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式,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從宏闊深遠的歷史視野對中華文明作了全景式的理論闡述,精準概括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突出強調了其深厚的歷史底蘊,深刻闡明了中華文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歷史定位,簡明扼要地回答了什么是中華文明、中華文明如何傳承和發展、中華文明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如何實現中國化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具有重大的理論創新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為理解和闡釋中華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為推動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將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自覺肩負起守護、傳承和發展中華文明的歷史使命,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族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 編輯:王馨悅 送簽:王馨悅 簽發:趙品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