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黨的二十大是在我們黨已經走過百年又踏上新的百年的起步階段召開的,是在我們黨已經走過新時代非凡十年又踏上新征程的開局階段召開的,意義十分重大。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這就鮮明指出了“兩個結合”是新時代推動黨的理論創新、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根本路徑。
>> 兩年多前,在寧波舟山港調研后不久,習近平總書記根據對新形勢的思考,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圖為浙江寧波舟山港穿山港區。
“兩個結合”的歷史由來
提出“兩個結合”是中國共產黨總結長期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經驗得出的珍貴啟示,是中國共產黨人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的鮮明標志,更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原創性貢獻。
一百多年前,馬克思主義漂洋過海來到中國。中國的先進分子在紛至沓來的各種外國主義思潮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并將其作為指導實踐的強大思想武器。在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并一直堅持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馬克思主義以其鮮明的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和開放性,指導著中國共產黨不斷發展壯大,勝利奪取全國政權,實施改革開放,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表明,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他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對一般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中國共產黨人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也逐漸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極端重要性。1938年10月,毛澤東同志指出“共產黨員是國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但是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進而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光輝命題。在致力于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我們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第一次歷史性飛躍。這次歷史性飛躍的標志性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們黨才成功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黨進一步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進入新時代,我們黨更加自覺、更加主動、更加系統地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2021年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制定的第三個歷史決議,首次明確提出“兩個結合”。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闡發了“兩個結合”的科學內涵。提出“兩個結合”,不僅指明了新時代推動黨的理論創新的根本路徑,還是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的原創性貢獻,極大拓展了新時代理論創新的廣度和深度。
>>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引領億萬人民打響一場偉大的反貧困斗爭。圖為十八洞村村民在討論苗繡制作。
準確把握“兩個結合”的科學內涵
準確把握“兩個結合”的前提是學懂弄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專題學習了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學習了《共產黨宣言》,學習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并在一些重要會議上多次講我們要學習掌握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就是深深植根人民的堅定立場,就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實踐品格。
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這就有必要在清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搞清楚“中國具體實際”究竟是什么。中國具體實際既是一個恒定的概念也是一個變動的概念。說其恒定主要是指定義本身,說它變動不居主要是指內容的動態性。中國具體實際從長時段看,可以縱觀5000年中華文明史,可以近觀1840年以來的中國近現代史,也可以包括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多年來的風云激蕩;從短一點的時期看,具體實際應該至少包括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當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人民對黨和政府的期望等。這些都可以納入對中國具體實際的理解,但一定要注意到初級階段的國情、社會主要矛盾以及人民對黨和政府的期望不是一成不變而是不斷隨著實踐變化而變化的。對中國具體實際的判斷,既要看到其中的不變,更要把握其中的變。就目前而言,要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與人民切身利益有關的各種問題。為此,黨的二十大報告一方面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要運用其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中國的問題,而不是要背誦和重復其具體結論和詞句,更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當成一成不變的教條;一方面從問題導向出發,強調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著眼解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作出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正確回答,得出符合客觀規律的科學認識,形成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更好指導中國實踐。問題作為實際的具體表現,不僅是時代的聲音,也是理論創新的“助產婆”。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新過程就是回應、回答、解決前進道路上各種問題的過程。毛澤東思想是在探究革命如何成功的過程中創立的,鄧小平理論是在探究如何讓老百姓富起來的過程中創立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如何推進國家強起來的過程中創立的。總之,不能為解決問題提供有力有效指導的理論,就不是什么好理論,更不是我們共產黨人所追求的理論。
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從世界范圍看,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這100多年來,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根深葉茂、保持常青,主要就是因為能本土化,主要就是因為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在有的國家“水土不服”,不是說馬克思主義本身有問題,而是沒有形成由強有力的能把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先進分子組成的先進組織。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到中國后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主要是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具有高度契合性,且有中國共產黨這一先進組織的持續努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等,馬克思主義主張堅持人民立場、為絕大多數人求幸福謀利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為政以德、任人唯賢、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馬克思主義主張做純粹的道德高尚的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馬克思主義主張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天下大同,馬克思主義追求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實現共產主義。這些在價值立場、人格追求、遠大理想方面的高度契合,為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文明提供了暢通渠道,也為馬克思主義提供了中華文明豐厚滋養。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重視程度和實際工作力度可謂空前。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提出了新的結合路徑,即“我們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這意味著,我們對待中華傳統文化要秉持既敬畏又科學的態度,決不能一丟了之、砸爛了之,而是應保持文化自信并進行深度挖掘,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提供暢通接口。
以“兩個結合”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新的征程上,肯定會遇到各種問題風險和挑戰。這就需要付出艱苦的理論創新創造,為解決各種問題提供新的理論指引。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就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歷史責任。
立足推進中國強起來的目標任務,繼續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國要在站起來、富起來的基礎上走向強起來。黨的二十大明確了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理論創新創造就要緊緊圍繞黨的使命任務展開,就要著眼于解決中國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各種問題,為中國共產黨實現目標完成任務提供強大思想武器。
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繼續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同時,我們要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推動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中華文化繼續釋放強大能量,為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進步、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供源源不斷的滋養。
學好用好貫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的立場觀點方法。黨的二十大報告從六個方面概括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為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提供了根本指南。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堅持自信自立、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系統觀念、堅持胸懷天下,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科學理論指引。
〔來源:《旗幟》2022年第12期;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室副主任、教授〕
( 編輯:劉瓊 送簽:劉瓊 簽發:鐘鳴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