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西晉傅玄在《傅子·問政》中說: “政在去私,私不去,則公道亡。”對于為政者而言,一個基本的品質就是“去私心,行公義”。只有持公秉正、公私分明,才能剛正不阿、挺然直立,才能“俯仰無愧天地”。《韓非子·有度》也說:“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則兵強而敵弱。”作為黨的干部,就是要講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無私,只有一心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私義行則亂
《呂氏春秋·季冬紀》有云:“夫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意思是帶著私心去看問題,就會使眼睛什么也看不見,帶著私心去聽,就會使耳朵什么也聽不見,帶著私心去考慮問題,就會使心狂沒有準則。由此可見,在公事上懷私心,必然判斷受阻,多有局限,甚至會喪行悖德。立身行事,如果處處以“我”為中心,以“利”為目的,“所計一身肥,豈望天下活”(顧炎武《雙雁》)。愛家不愛國,愛己不愛人,漠視人民疾苦,淡化國家利益,最終只會誤己誤國。東漢末年,“十常侍”一度掌握實權,所以就自相封賞,隨意授官,甚至一些賄賂他們的地痞無賴,也得到一些官職。他們所計較的都是個人私利,毫無國家公義,成為導致東漢末年軍閥割據(jù)、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的重要因素。隋煬帝為滿足自己去揚州享樂的私欲征發(fā)大量農民服徭役,開挖大運河,給人民生活帶來無盡的痛苦,最終引發(fā)了隋末農民大起義,導致隋二世而亡。這些都是因私廢公,行私義而禍國殃民的典型。
總之,私為百禍之源,“敗莫敗于多私”(黃石公《素書·本德宗道》)。沒有比私心太盛更能導致失敗的。所以,先賢鄭重地告誡后人:“先去私心,而后可以治公事。”私心雜念人人都有,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但作為黨員干部,行使的是公權力,公權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是人民賦予的,所以必須去除私心雜念,一心為公。存私心,就不可能做到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久而久之便會失去公信力,影響的不僅僅是個人,損害的更是集體的利益;存私心,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就會動歪腦筋,影響正常的判斷力,出發(fā)點、落腳點就會偏差,損害的是國家的利益;存私心,就會不防于小,久而久之便會私欲膨脹、欲壑難填直至跌入萬丈深淵。如果私心雜念太重,黨員干部就很難做到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最終損害的是全黨的利益。
公義行則治
《韓詩外傳》 講,“公道達而私門塞,公義立而私事息”。意思是公道通暢了,結黨營私的門就被堵住了;公義昌明了,那些想借機辦的私事就停止了。周武王推翻殷朝,建立周朝后,曾訪問當時的賢人箕子,向他請教治國的道理。在講到國家建立的施政法則時,箕子嚴肅地說道:“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尚書·洪范》)箕子認為,為政者不偏向自己的親人,不袒護自己的朋友,王道的理想政治就是寬廣和平坦的;不悖逆,不傾斜,王道的道路就是正直的。也就是說,當政者只有堅持公心,不偏不倚,不悖逆,不傾斜,國家才能治理有序。正如《呂氏春秋·去私》 所言,“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日月無私燭也,四時無私行也。行其德而萬物得遂長焉”。萬物之所以能夠得以生長,是因為天地日月四時都在遵循其運行的內在規(guī)律,對萬物一視同仁,不存在任何偏私。
春秋時,晉平公請祁黃羊推薦南陽的縣官和朝廷的法官,他分別推薦了自己的仇人任南陽的縣官,推薦自己的兒子做朝廷的法官,且都非常勝任,為當?shù)匕傩辙k了不少好事,受到人們的稱頌。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一切行為都是為國家,不是為自己。孔子非常敬佩祁黃羊,說像祁黃羊這樣的人才稱得上是大公無私。
東漢順帝時,蘇章升任冀州刺史,收到不少檢舉揭發(fā)老朋友貪贓枉法的材料。蘇章認為公私要分開,友情歸友情,公事要公辦。一天晚上,蘇章準備了一席豐盛的酒菜,請老朋友來家敘舊。席間,老朋友說:“人們都只有一個天,唯獨我有兩個天,多了一個可以仰賴的。”蘇章見老朋友忘乎所以,便嚴肅地說道:“今天晚上我和老朋友飲酒,是私人友情;明天我以冀州刺史身份辦事,是為公執(zhí)法。”蘇章公私分明,他將老朋友的不法行為如實向朝廷報告,要求依法懲辦,維護了國家和百姓的利益。
行公義就是要像祁黃羊那樣大公無私,要像蘇章那樣公私分明,就是要做到不為關系所累、不為私心所擾、不為物欲所惑。不為關系所累,就是不偏向自己的親朋好友,做到毛澤東同志給自己定的“待親三原則”—“戀親,但不為親徇私;念舊,但不為舊謀利;濟親,但不以公濟私”。不為私心所擾,就是要事事出于公心,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不為物欲所惑,就是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去私心,行公義
政者正也,從政的核心在于克服私心,做好公家之事。 從政要以公心為基礎,如果從個人感情和利益出發(fā),就很難做到公平公正,也難以令人信服。《管子·形勢》說:“出公理,則遠者自親;行私為,則子母相怨。”意思是出于公心,就是疏遠的人也會親近你;徇私舞弊,即使是母子也會彼此埋怨。清代張聰賢的《官箴》言道:“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漢書·匡衡傳》 說:“圣人慎防其端,禁于未然,不以私恩害公義。”毛澤東同志就是這樣。他把外賓來訪時贈送的貴重禮品一律歸公,并對管理人員說:“中國不缺我毛澤東一個人吃的花的。可是,我要是生活上不檢點,隨隨便便吃了拿了,那些部長們、省長們、市長們、縣長們都可以吃拿了,那這個國家還怎么治理呢?”
在黨的歷史上,老一輩革命家為我們樹立了去私心、行公義的榜樣,而且體現(xiàn)在點點滴滴的小事上。周恩來同志收到下級郵寄來的橘子后,為了杜絕這種行為,隨即寄去雙倍的錢。朱德同志堅決要求家鄉(xiāng)政府把計劃為他建的“舊居陳列館”改成學校,讓更多的娃娃有學上。張聞天同志寧愿走著去上班,讓汽車停在原地,也不允許兒子乘坐他的公車“沾光”。見微知著,小事更體現(xiàn)出他們大公無私到骨子里,到內心深處,到日常生活中。這些小事,也恰恰是每一個黨員干部可以學習、可以做到的。
“私義行則亂,公義行則治,故公私有分。”(《韓非子·飾邪》)我們共產(chǎn)黨人最講大公無私。《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明確規(guī)定:“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這就是新時代共產(chǎn)黨人大公無私的最高境界。黨員干部要從小處著眼、從細微入手,正心明道、懷德自重,勤撣“思想塵”、多思“貪欲害”、常破“心中賊”,守住拒腐防變底線,進而去私心、行公義,時刻牢記入黨誓詞“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稿件來源:《旗幟》雜志第3期)
( 編輯:王春春 送簽:賈澤娟 簽發(fā):鐘鳴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wǎng) 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10200624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