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有著5000多年源遠流長的文明歷史,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近代以來,隨著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中國共產黨百年探索的鮮明主題。百年黨史留下的寶貴經驗之一,是“必須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進深刻根植于中華文明基因之上,是民族性與時代性有機統一的艱辛探索,既彰顯了中華文明持續發展的生機與活力,又推動了從中華文明中汲取養分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進程,在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的有機結合中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1.中華文明與開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必然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而且是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從文明基因角度出發,可以更加深入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文化結構及其發展的邏輯必然性。
中華文明是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啟的重要視角。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面對中國革命紛繁復雜的實際情況,源于西歐文化語境和對資本主義社會無產階級運動進行總結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否直接用以闡釋中國問題、指導中國實踐,這是需要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人認真思考的重大問題。因為主客觀原因的限制,一些人以教條主義態度對待經典理論,“以為上了書的就是對的”,無視中國文化歷史語境的特殊性,對中國革命造成了災難性影響。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明確提出,必須從中國革命具體實際出發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本本”,“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這里所言的“具體實際”,不僅指中國革命的具體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也包括中國數千年歷史和傳統所構筑的文明基因,離開中華文明來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不完整的。
中華文明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豐厚文化土壤。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在數千年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強大生機與活力,關鍵在于其面對異域文化在中國的傳播,不是采取絕對的抵制態度,而是兼容并蓄,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部分從而不斷創造中華文明新的理論形態。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深深扎根于中國并不斷發展壯大,中華文明兼容并蓄的優秀文明基因為其提供了豐沃文化土壤。早期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先進中國共產黨人,都是深諳中華文明精華的優秀知識分子代表,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的精神基因深深鐫刻于他們的文化心理結構之中,并成為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文化理論資源。
毛澤東同志曾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范式做了如下規定,即“國際主義的內容”和“民族形式”的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所以能夠發軔于中國革命具體實踐,就在于一方面堅守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在總結中國革命經驗的基礎上也恰當運用了中華文明特有的表達形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絕非僅僅體現在形式上通過民族語言來表述馬克思主義理論,更為重要的是實現二者在內容上的有機融合,創造出既符合馬克思主義本質規定、又彰顯中華民族鮮明特征的新的理論形態。
2.百年黨史光輝歷程與中華文明基因的內在推力
離開中華文明的基因,便無法從根本上把握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不斷走向勝利的內在理論密鑰。中國革命勝利離不開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倘若單純固守馬克思主義的具體結論,以教條主義態度對待經典理論,馬克思主義便不可能扎根于中國文化土壤與現實實際,理論用以指導實踐的生命力也不復存在。另一方面,倘若拒斥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甚至以傳統文化取代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指導中國革命實踐,只能步入文化保守主義和民族主義的狹隘視野,不可能為中國革命勝利找到科學的理論指導。
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實踐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探索,從社會主義思想早期在中國傳播開始,如何使這一源自異域的思想理論能夠契合中國現實、能夠為中國人民所接受并付諸實踐,須臾離不開中華文明的中介作用。中國共產黨在推動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過程中,并不是將外來的社會主義思想與中華文明截然對峙,而是實現二者有機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明確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華文明強大歷史穿透力與影響力的必然延伸,是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守中華文明本位立場、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諸多理念都彰顯了中華文明的價值典范,諸如,實事求是與探索符合中國實際發展道路的思想淵源,協和萬邦的天下情懷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理念,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與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價值關聯,等等。重視挖掘中華文明中的精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關鍵要將其中的精華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3.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中國方案”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世界文明和中華文明的關系,通過總結中國實踐經驗深入推動中華文明的現代化進程,集中闡釋了新的世界文明觀。
堅持文明之間互學互鑒,共同構建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觀。自資本主義文明形態開辟以來,代表工業化發展訴求的西方文明赤裸裸地對人類文明形態進行等級次序的劃分:代表先進或現代的西方文明與代表落后或傳統的非西方文明,“文明隔閡論”“文明沖突論”“文明優越論”甚囂塵上。實際上,人類文明之間并不存在所謂的“隔閡”“沖突”和“優越”,而僅僅是文明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并不影響不同文明之間的平等交流與融合。因此,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提倡“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不同文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基于和而不同文明觀的價值規范,為世界歷史敘事構筑了全新的表達方式。在傳統世界歷史敘事模式之中,“世界”是由資本擴張所組成的利益化網格,西方少數資本主義國家無疑處于利益網格的中央。原先不同文明之間的空間差異,被轉化為時間上的差異,即所謂代表不同時代的文明差序。廣大非西方國家因處于所謂文明的劣勢地位,被排除在敘述世界歷史的角色之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標志著對以往世界單一性、排他性歷史敘事模式的徹底革新,即全體人類因命運與共,必然共同承擔書寫世界歷史的角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開啟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中國方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深刻扎根于中華文明基礎上展開的實踐探索,開辟了異質于西方文明的新文明形態,凸顯了作為中華文明21世紀表現樣態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求解人類文明問題上的世界歷史意義。
(作者系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助理、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京大學基地副主任)
( 編輯:任海軍 送簽:任海軍 簽發:張桃英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