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id="qcask"><em id="qcask"></em></s>
  • <code id="qcask"><xmp id="qcask"></xmp></code>
  • <li id="qcask"></li>
  •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nèi)搜索:
    旗幟網(wǎng)>>本網(wǎng)專題>>學黨史 悟思想 辦實事 開新局——中央和國家機關各級黨組織高標準高質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先進典型

    夏森:初心使命寫人生

    高瑩
    來源:旗幟網(wǎng)2021年04月14日14:59
    文字縮放:

    2月25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這里舉行。在雄壯的《向祖國英雄致敬》樂曲聲中,一位身材瘦弱、白發(fā)蒼蒼的98歲高齡老人坐著輪椅上臺領獎。習近平總書記俯下身,鄭重地為她佩戴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獎章,并同她親切交談。老人顫巍巍地嘗試起身,習近平總書記微笑著輕撫老人肩頭,示意她安心坐好,并將鮮紅的榮譽證書送到老人手中。這溫暖的一幕引發(fā)了全場熱烈的掌聲,并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中被不斷轉發(fā)、“刷屏”,感動了無數(shù)中國人。

    這位老人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外事局研究員夏森。多年來,她過著簡樸的生活,離休后仍然心系貧困地區(qū)教育事業(yè),累計捐出自己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202.3萬元,用于資助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兩個定點扶貧縣——陜西省丹鳳縣、江西省上猶縣貧困家庭學生上學、改善貧困鄉(xiāng)村學校教學條件。她設立的“夏森助學金”,已資助182名貧困大學生圓了“大學夢”。

    夏森出生于1923年9月,14歲投身革命,1938年奔赴延安,同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82年離休。這位與中國共產(chǎn)黨共成長的老人,在少年時期就立下了一生跟黨走的誓言,從此一路櫛風沐雨、砥礪前行,始終保持著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和無私忘我的奉獻精神,將共產(chǎn)黨員的初心使命深深鐫刻進自己的生命軌跡。

    “讓孩子們都有學上”

    夏森在民族災難最為深重的年代度過了童年時期。她的叔叔是中共地下黨員,父親是擁護和支持共產(chǎn)黨的進步人士。受他們的影響,夏森心中很早就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抗戰(zhàn)時期的延安,是中國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中心,也是無數(shù)青年心之所向的圣地。1938年,夏森來到了她朝思暮想的延安,進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當時,抗大辦學條件十分簡陋,師生們以窯洞為教室,以石頭磚塊為桌椅,以石灰泥土糊的墻為黑板,搜集一切能使用的紙張油印講義。條件雖苦,人的精神卻是昂揚的。“努力學習、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我們的作風……積極工作、艱苦奮斗、英勇犧牲,我們的傳統(tǒng)……”唱著這首《抗大校歌》,年輕的夏森在這片紅色土地上孜孜以求,接觸了馬克思主義,讀到了《共產(chǎn)黨宣言》,聆聽了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中共領導人的演講,經(jīng)過鍛造淬煉,最終成長為一名堅定的無產(chǎn)階級戰(zhàn)士。

    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夏森先后在延安抗大、延安中央黨校等單位學習和工作。解放戰(zhàn)爭時期,曾在我軍東北總司令部等部門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在中國科學院理論教育處、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事局等單位工作。

    無論是身處硝煙四起的革命年代、激情燃燒的建設時期、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時期,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無論是做學員、研究員、政治指導員,還是教務主任、系黨總支書記、顧問,夏森始終將中國共產(chǎn)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銘記在心,始終胸懷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她說:“我對百姓饑寒交加、慘遭欺凌的舊社會深惡痛絕,立志要讓窮人都過上好日子,讓孩子們都有學上。14歲參加革命,15歲加入共產(chǎn)黨,為的是什么?就是為了這個目標。”

    2006年,83歲的夏森專程到陜西省丹鳳縣實地考察。丹鳳地處秦嶺東段南麓,因縣城襟帶丹江、背依鳳冠山而得名。這里擁有奇特的山形地貌和壯麗的自然景觀,但同時也是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秦巴山區(qū)國家集中連片貧困縣、深度貧困縣。

    夏森親眼看到了龍駒寨鎮(zhèn)西街小學艱苦的教學環(huán)境:教室低矮、昏暗,桌椅殘缺不全,貧困家庭孩子輟學情況突出。這讓她揪心不已。她說:“我是經(jīng)歷過苦日子的,知道那種苦。所以看到還有孩子在這么艱苦的環(huán)境中學習,就很心疼。”她當即拿出2萬元,為西街小學購買了桌椅、字典等學習用具,兩年后又為該校捐資2萬元,獎勵優(yōu)秀少先隊員和“三好學生”各165名。由此,她和丈夫汝信同志一起走上了漫長的捐資助學之路。

    “人離休了,但共產(chǎn)黨員的初心使命不能休”

    “今天努力學習,明日大有希望。”丹鳳縣龍駒寨鎮(zhèn)趙溝小學教學樓上的這十二個大字,由汝信同志所題。這幢南北走向的兩層八級抗震樓房,也是由夏森、汝信夫婦捐資興建的。

    趙溝小學位于縣城郊區(qū),原來的校舍是年代已久的土木結構,木門木窗,室內(nèi)光線昏暗、冬冷夏熱。了解到該校情況后,夏森心疼在此讀書的100多名孩子,便于2008年9月捐資20萬元,建起了新的教學樓,讓孩子們能夠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

    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讓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fā)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全國范圍內(nèi)打響了脫貧攻堅戰(zhàn),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也不斷加大定點扶貧工作投入力度,為定點縣如期脫貧摘帽提供有力支持,助力定點縣發(fā)展基礎教育事業(yè)。夏森自覺向黨中央決策部署看齊,主動按照院黨組工作要求去做。她說:“不能讓孩子們在教育上吃苦。”“孩子們要是好了,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好。”

    為了幫助更多的貧困學生,2013年下半年,夏森拿出她和丈夫汝信同志的多年積蓄,捐獻100萬元設立了“夏森助學金”,隨后不斷追加,用于資助貧困家庭大學生上學。她特別強調(diào):“資助的學生不光要看他考入的是幾類、幾本大學,還要重點看他的思想道德表現(xiàn)。資助的學生必須熱愛祖國!”

    從2015年起,夏森每年從“夏森助學金”中支出11.8萬元,資助20名當年錄取的家庭貧困學生上大學,直至這些受助學生大學畢業(yè)。2016年9月,夏森又拿出6.4萬元,資助32名環(huán)衛(wèi)工人家庭貧困大學生上學,同年還拿出6.3萬元為上猶縣社溪中學安裝、配置了教學廣播設備。2017年,在助學金之外,夏森又捐出了2萬元,資助丹鳳縣和上猶縣的4名貧困大學生上學。

    在長期捐資助學的同時,夏森還多次響應黨組織號召,通過交納特殊黨費等形式奉獻愛心。2008年汶川地震發(fā)生后,她從自己的積蓄中拿出2萬元捐助災區(qū);2020年,又捐款10萬元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她說:“人離休了,但共產(chǎn)黨員的初心使命不能休。”

    “延安精神一直影響著她”

    2月25日,趙溝小學的老師們通過電視直播,看到了夏森老人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領獎的感人一幕。他們一眼認出,老人上臺領獎時所穿的灰色毛衣外套,就是2006年她到丹鳳考察時所穿的那一件。“夏奶奶捐資助學200多萬,自己這一件外套卻穿了15年。”說到這里,老師們都紅了眼眶。

    中國社會科學院扶貧辦干部崔靜是陪同夏森參加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的工作人員。會前,她曾囑托平日照顧老人的保姆協(xié)助挑選合適的領獎服裝,但保姆證實,這件灰色毛衣外套,就是兩位老人認為最滿意的衣服。

    考慮到老人年事已高,有關方面同意夏森在表彰大會上全程坐輪椅。盡管如此,當大會主持人宣布全體起立、奏唱國歌時,崔靜注意到,夏森自行從輪椅座位上起立,神情肅穆地唱起國歌,莊重表達一位老黨員對黨和國家的無限深情。

    中國社會科學院辦公廳曹啟璋是與夏森共事30多年的老同事。她提到,夏森老人在95歲之前,堅持不肯請保姆,買菜做飯、日常家務都是親力親為,剩飯剩菜總是舍不得倒掉。“她在延安生活過,接受過艱苦生活的洗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一直影響著她。所以她更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熱愛自己的國家,希望國家強大、人民幸福。”

    個人生活極盡簡樸的夏森,也有屬于自己的“珍寶”,那就是丹鳳、上猶的學生們寫給她的信。她將受資助的貧困學生當作自己的親生孩子一樣對待,惦記著他們的學習生活和思想情況。“從踏入大學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一年半時間了。在這一年半時間里,我通過努力,取得了較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在2017年11月的綜合素質測評中排名專業(yè)第一,本學期期末考試排名專業(yè)第二,還獲得了國家勵志獎學金、校三好學生等獎勵。我會利用課余時間做學校的勤工助學工作,生活費上可以自理,不用向家里要錢。與此同時,我也會在課余時間做一些志愿活動,為社會奉獻自己的一點力量。”“夏森助學金”資助的湖南科技大學學生余汶芳寫來的這封信,被夏森珍藏著。她不止一次托人向受助學生轉達,自己的生活好起來不是目標,幫助更多人擺脫貧困才是人生的崇高追求,希望你們愛黨、愛國、愛人民,堅定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作貢獻的理想。

    表彰大會結束后,全國各地媒體紛紛要求對夏森進行采訪。夏森一再婉謝:“我沒有做什么,這只是一個共產(chǎn)黨員應該做的。”

    夏森同志踐行初心使命、無私忘我奉獻的先進事跡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干部職工中也引起了廣泛反響。大家紛紛表示,夏森同志與我們黨共成長,她的事跡就是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要以夏森同志為榜樣,學習她的高尚品格和無私奉獻精神,繼承黨的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真正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全身心投入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為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稿件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 編輯:陳誠   送簽:任海軍   簽發(fā):張?zhí)矣?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