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川西大地雖已入冬,但乍眼一望,天高云淡、水清沙白,到處都透著一股生機;深入到最偏遠的“窮山溝”才發現,一場沒有硝煙的健康扶貧攻堅戰正讓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的人們悄然改變:
——昔日“小病拖、大病扛”的村民們,終于可以在家門口看病了,越來越多像王大媽一樣的貧困群眾又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昔日需要長途跋涉去大醫院就診的重病百姓,如今在縣城就能接受治療,優質醫療資源讓更多患大病、慢病、重病的貧困百姓有了美好生活的全新向往……
近兩年來,在交通運輸部的部署下,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以下簡稱長航局)先后安排長江航運總醫院醫護人員,分三批隊進駐小金縣開展醫療扶貧,不僅把先進的醫療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到小金縣,也在“傳幫帶”中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讓當地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西部高原著陸。
高原缺氧,但不缺精神
小金藏名攢拉,位于四川省西北部,海拔2300米,受到區位、交通等因素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始終處于滯后狀態。截至脫貧攻堅戰打響,全縣核定的貧困村數量還有88個、貧困戶有3266戶、貧困人口達到11957人,貧困村數量居全州第一,貧困人口數量居全州第二。由于重大疾病等原因,一些村民的家里更是債臺高筑。
自2018年5月,長航局在所屬的長江航運總醫院選拔了三批醫療扶貧隊員,先后來到這里。
“當我得知需要醫生援藏時,當場就報了名。全院有38名醫務人員報名,競爭激烈啊!”時隔一年,普外科醫生陳國學回想起當初報名的情形,仍然歷歷在目。“我有臨床醫學經驗,有健康體魄,那里需要我。”
如果沒有那顆為減輕患者痛苦而奉獻的醫者心,在舉目無親、遠離家鄉的小金縣醫療扶貧的日子真的會很漫長,無論是自己的身體,還是家庭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當看到樸實的困難群眾面對相對落后的醫療條件時,作為一名醫生,我深感責任重大。”陳國學說。
盡管援藏決心很大,也預想了各種可能出現的情形,但是陳國學踏上小金縣后,還是感覺有些措手不及。
在高原地區忍受低寒,這讓從沒去過高原地區的陳國學糟了很多罪。惡劣的自然條件、持續不斷的高原反應、干燥的氣候等,讓他胸悶、氣促、失眠、鼻腔出血等,工作和生活都遭遇了極大的挑戰。
“進入手術室,工作緊張起來,腎上腺素立馬提了上來,也就不覺著頭痛了。”陳國學笑道。最痛苦的是下班后,疲憊伴著高原反應一同襲來,頭痛頭蒙,徹夜難眠。陳國學說,半個月后,他以這種方式慢慢適應了當地生活環境。
心慌、氣短、拉肚子、整宿整宿失眠……這是每個扶貧醫療隊員都曾面臨的第一道“坎兒”。普外科醫生曲波不得不大把大把的吃各種降血壓、護心等藥物;陳國學只能靠吸氧才能短暫入眠……然而不管多難受,他們總是“輕描淡寫”地說:“調整了一下,第二天就能正常到病房上班。”
除了艱苦的外部條件,工作壓力也較大。陳國學解釋道:“盡管每天面對的患者不如在武漢時多,但由于當地醫療人才匱乏,技術相對落后,每一位援藏醫生除了專科工作外,更多需要承擔全科醫生的職責。”
“醫療扶貧,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每個醫療隊員都清楚自己肩上的擔子。”曲波眼中寫滿了堅定。
醫療扶貧,關鍵看“療效”
“新人”初來乍到,想要得到當地群眾的認可并沒有那么容易,一切都得看“療效”。
在藏區,因突發情況導致外傷的患者特別多。來到小金縣的第二周,扶貧醫生左斌就遇到了一名因重物砸傷需要手術的危重病人。由于當地醫療水平有限,以往這種病人要被送往200多公里外的省醫院進行救治。
“要不,還是讓他們轉院吧。我們現在還不具備這種手術能力。”當地縣醫院的醫護人員說道。
“不行,情況危急,必須馬上進行手術!如果患者通過長途跋涉到省大醫院就診,不僅預約周期長,而且費用高,很可能延誤治療,對于貧困家庭無疑是雪上加霜。”提起那次手術,骨科醫生左斌依然心有余悸,“當時最大的難處在于醫院沒有骨科手術必備的透視機,手術全憑自己過硬的技術。”然而,病情就是命令,他毅然決定為病人實施手術。
來不及適應新的環境,頂著強烈的高原反應,左斌克服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堅持為病人實施手術。手術過程中,汗水不斷滲出來,后背濕了一大片。一個多小時后,手術終于結束,病人脫離了生命危險,左斌幾乎癱坐在地上。
一時間“小金縣也能做大手術了”在當地廣為流傳,奔著長航局醫療扶貧隊,越來越多患者慕名而來。
一名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病人,原本全家人計劃轉院去200多公里外的成都治療。“這個在我省已很成熟的脊柱手術,在小金縣當地卻是一片空白。”左斌感嘆道。考慮到患者的就醫成本、路途的顛簸以及病情,左斌和管床醫護人員合力把他勸留在縣醫院,擇期手術,腰椎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
“沒想到在當地就看好了我的病,謝謝醫生們!”在小金縣人民醫院,前來送錦旗的病人感激地握住左斌的手。
左斌在日記中寫道:“一臺臺手術,一個個會診,從接到電話,立即出宿舍趕到門診參與會診,新的環境、搭檔,唯一不陌生的手術刀,只為小金百姓生命無憂。”
考驗總是如影隨形,唯有愛能托起生命的重量。
“兩個新生兒出生時都沒有呼吸、心跳、哭聲,重度窒息……”這是婦產科王巍來到小金縣碰到的最兇險的兩次搶救。
2019年9月26日凌晨2點,一名28歲的藏族媽媽在趕來醫院的崎嶇山路上意外提前產下孩子。等到達小金縣人民醫院時,孩子浸在血水中,沒有呼吸、哭聲,此時山里的氣溫已低至零度。
“求求您,救救我的孩子。我的第一個孩子也是因為出生在來醫院的路上,沒有得到及時救助而離開了。”望著眼前這雙虛弱得只剩下一絲亮光的眼睛,王巍的心里只剩下一個念頭:“一定要救回孩子。”
保暖、不間斷的心肺復蘇……2分鐘后,孩子終于發出了第一聲啼哭。“太好了,孩子救活了,母子平安!”此時已經汗流浹背的王巍終于松了一口氣。
僅在兩天后,另一位藏族媽媽順產中監測發現,孩子的胎心只有50-60次/分,低于正常的一半,但患者仍堅持順產。王巍趕緊組織婦產科醫護人員提前做好搶救準備,在孩子娩出后,即刻開展新生兒吸痰、保暖,以及心肺復蘇,原本已經沒有呼吸、心跳的孩子終于轉危為安。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長航局醫療扶貧隊在小金縣人民醫院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醫院開展手術190余臺次,接診1250余人次,其中皮瓣轉位、骨折內固定、宮頸Leep刀手術、產鉗輔助下剖宮產手術等新技術還填補了小金縣人民醫院在這一領域的空白,大大提高了患者搶救成功率,降低了患者的轉院率,極大地減少了他們奔波的麻煩和痛苦。
“以前需要去市里面才能解決的醫療問題,現在就在縣醫院就能治療了,方便太多了。”居住在小金縣城的居民曾先生感概。
無盡牽掛,見證醫者“仁心”
“多虧這些武漢來的醫生,我這疼了十幾年的膝蓋終于治好了。”2018年7月26日下午,在小金縣人民醫院,王大媽走路和常人無異,“隨著身體狀況逐漸好轉,我也有信心把生活打理得更好。”說起自己能夠自如的行走,還能做一起簡單的農活,王大媽對“應約”為她做關節穿刺治療的主治醫生左斌充滿感激。
這個約定還要從更早的時候講起。
剛到小金縣時,強烈的高原反應讓曲波、左斌常常頭痛難眠,為了強身健體,他們約好每周都要去周邊爬山。在一次爬山的途中,他們向山上的農戶借水時,左斌發現農婦的腿腳不便,“您這是骨關節出了毛病,怎么不去縣里的醫院呢?”
“去過了,沒什么效果。省里的醫院太遠了,折騰不起啊!”
“您放心,現在可以去了。我一定幫您治好!”
于是就出現了開頭那一幕。
位于川西山溝溝里的小金縣,像王大媽家一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家庭有很多。多年來,老百姓依舊過著“小病拖、大病扛,扛不過去親人幫”的艱辛日子,一雙雙“忍慣了的”雙眼,深深地刺痛著長航局醫療扶貧隊員們的心。“深山峽谷,缺醫少藥,鄉親們看病不易,令人心痛。”曲波說。
長航局醫療扶貧隊在各鄉鎮開展篩查時發現,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小金縣氣候潮濕陰冷,當地群眾風濕、哮喘、骨關節疾病多發,一直是當地很多貧困家庭脫貧路上的一條“攔路虎”。
為了讓更多貧困戶足不出戶就能得到診治,隊員們利用休息時間,不定期到周邊村落開展醫療精準扶貧義診及健康咨詢活動,為扶貧對象提供免費診療、上門服務、健康體檢等服務,普及醫學知識和倡導健康生活方式。
“通過檢查幫助村民發現是否有潛在的疾病,以便及時采取預防和治療措施,從而進一步提高村民健康意識。”在曲波看來,基層醫療服務是守護健康的第一道防線,否則就可能面臨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困境。
2019年8月12日,51歲的藏族大媽呂加英出院前開心地捧著一面錦旗來到小金縣人民醫院婦產科醫生辦公室,將自己由衷的感激之情通過錦旗傳遞給長航局醫療扶貧隊醫生向京和當地的醫護人員。
8月7日上午,小金縣人民醫院到小金縣達維鎮義診。呂加英腹痛多日,便趕到義診點請醫生看看。通過詳細檢查,向京初步斷定她可能患上了宮頸疾病,建議盡快手術治療。隨后,呂大媽接受了Leep刀宮頸錐切手術,鏟除了病灶。經過5天的恢復,她的不適得以緩解。出院前,呂大媽托人做好錦旗,親自送來,她激動地說:“過去這個病需要跑到很遠的醫院去治,感謝義診醫生讓我在家門口就治好了病!”
“確保脫貧質量,增強貧困群眾獲得感,醫療扶貧是很重要的一環。不僅要讓鄉親們能在自家門口看上病,還能看好病。”為了這些未圓的夢,隊員們仍然奔走在醫療扶貧的山路上。
2018年8月19日,首個中國醫師節。小金縣的廣場上擠滿了十里八鄉趕來的父老鄉親,有的甚至全家老小都來了。
“您的腰椎有問題,平時最好不要睡軟床,建議您去醫院拍片子再仔細檢查確定一下”;
“血壓有點高,您飲食方面要注意,不要吃太咸,少抽煙”;
“您的膝關節變形了,最好盡快來縣醫院做治療”……
由于不斷有病人陸續趕來,義診結束的時間一延再延。這個下午,長航局醫療扶貧隊接診患者近50人次,幾乎連喝水、上廁所都顧不上。有的藏族同胞聽不懂漢語,他們就找來當地醫生一句一句翻譯,一遍又一遍地囑咐他們如何治療,還將用藥和治療方法寫下來交給他們,直到他們點頭聽懂為止。
“把先進醫療技術送到群眾家門口,健康扶貧真正為患病困難群眾減真貧、真減貧。”這是長航局扶貧工作隊的責任與擔當,他們像一縷高原陽光,傳遞著清澈、溫暖的大愛。
悄然改變,留下一支不走的“醫療隊”
2018年7月18日早上,小金縣人民醫院外科迎來了一位60歲左右滿臉笑容的老者。老者大步走進外科醫生辦公室,激動地說:“我是來向縣人民醫院外科醫護人員表示感謝的,特別要感謝曲波教授精湛的醫術。”
走進小金縣人民醫院外科醫生辦公室,群眾送來的錦旗掛滿了墻壁。
“老百姓這種樸素的表達感激的方式,折射出基層群眾對優質醫療服務的渴求。”在陳國學看來,小金縣人民醫院是該縣唯一一所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但遠遠無法滿足當地的醫療需求。
長航局醫療扶貧隊剛來時,全院沒有一個重點專科,醫院醫護人員緊缺,醫療設備和技術水平相對落后,且科室建制不全,當地群眾普遍存在“看病難”的問題。“手術設備至少落后2代!”陳國學說。
這樣的條件下,“大病不出縣”又如何能夠做到呢?
好在國家大力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中央單位定點扶貧,在長航局醫療扶貧隊的大力推動和各結對幫扶單位的援助下,如今的小金縣人民醫院配備了一批先進技術設備,大大提高了醫院的診療技術。
“資金問題、設備問題,其實都不是最主要的問題,我們最需要解決的是人才問題。”這是小金縣人民醫院外科主任張勇的擔心:來幫扶的專家走了后,我們的醫生能否獨當一面?
“我們援助小金縣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提高當地醫療衛生水平,‘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把人才培養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長航局醫療扶貧隊通過“傳幫帶”的方式,手把手地教授當地醫生開展各類復雜手術,講解手術的技巧和注意事項,使他們能夠獨立開展手術。
小金縣人民醫院外科醫生郭偉是左斌重點培養的弟子。雖然是外科專業出身,但他僅處理過門診的一般骨折情況,基礎比較薄弱。為此,左斌手把手帶教,針對一些手術中遇到的技術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并對一些有價值的病例進行點評。談起自己最大的收獲,郭偉說:“左老師站在手術臺上一邊給病人做手術,一邊講解每一個手術細節如何處理,細致到手術工具如何擺放,如何保護好神經和血管。”
在短短3個多月的時間里,郭偉漸漸學會并掌握了高難度的脊柱骨折、肌腱吻合等多項復雜手術,并獨自主刀多起骨外科手術。“患者上門求醫,我們終于不用再往別處推。”郭偉笑著說。
郭偉只是長航局醫療扶貧隊“傳幫帶”的一個縮影。自醫療扶貧隊來到小金縣后,積極開展了授課交流、手術示教、技能培訓等一系列活動,從未間斷。“所有的隊員在做好本職工作不忙時,都搶著去給當地醫護人員培訓,他們說,這是最好的休息方式。”曲波自豪而又興奮地對記者說。
“在長航局醫療扶貧隊的幫助下,為我們培養了信得過、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梯隊,真正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小金縣人民醫院院長田景紅表示。
在填補刷新多項區小金縣醫療技術領域空白的同時,長航局醫療扶貧隊將最先進的管理理念植入當地,從整體上提升當地醫院的醫療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
完善醫院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病歷書寫制度,醫院運行逐步走向正規;
建立術前討論制度,匯集醫院各科室力量集中診斷,降低了手術風險,確保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夠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
聯合開展各種急危重搶救、疑難病例會診,使當地外科醫生從理論上、實踐上都取得了超出預期的效果……
“健康扶貧不僅是貧困人口的需要,更是全社會的需要。我們的醫療扶貧不僅在小金縣,在湖北省建始縣雪巖頂村我們也多年組織長航總醫院的醫護人員定期開展精準扶貧義診活動,為扶貧對象提供免費診療、上門看病、贈送輪椅等服務,目的就是提高當地醫療技術水平,為共同打贏脫貧攻堅戰而做出努力。”長航局黨委書記、局長唐冠軍說。
雪山巍巍,江水泱泱。扶貧路上不落下一個村、一個家庭、一個人。正是這支長航局醫療扶貧隊,給生活在山溝溝中的貧困戶拔病根去窮根,點亮了他們的希望之燈。
( 編輯:張莉 送簽:張莉 簽發:張莉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