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
站內搜索:
他是我國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研制團隊的“大專家”,是無數年輕人心中的“主心骨”。從資源二號到嫦娥一號,從圓夢月球到逐夢火星,有他在,“發射不緊張、隊員吃得香”。為中國航天事業尤其是空間事業兢兢業業奉獻50余年,一生矢志“為人民服務、做人民的科學家”。他,就是此次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
“我們需要做一些‘冒險的事情’,真正去開拓、去創新”
1月3日,中國人自主研制的嫦娥四號探測器穩穩地降落在月球背面的馮·卡門撞擊坑,中國代表全人類首次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
在嫦娥四號成功落月的當天,一張照片(見上圖,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在網上火了:嫦娥四號成功落月的那一刻,74歲的葉培建(左一)靜靜走到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張熇的身后,對她表示祝賀和鼓勵;而作為與葉培建共事多年、亦師亦友的張熇,此刻再也無法掩飾住內心的激動,流下了幸福的淚水……兩代“嫦娥人”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
“我們一起經歷了那么多,以后要走的路還很長!”葉培建深有感觸地說。
誠然,從嫦娥一號艱難立項,到嫦娥四號究竟去哪兒,葉培建的探月之路,走得并不容易。
嫦娥一號時,研制經費有限,葉培建和同事們一起,把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精打細算地鋪就中國第一臺月球探測器的“奔月”之路。
嫦娥四號時,鑒于嫦娥三號成功落月,有人認為我們應該見好就收,為了穩妥起見,還是應該把探測器落在月球正面,葉培建則極力主張到月球背面去。
“對于技術的進步和人類探月事業的發展,我們需要做一些‘冒險的事情’,真正去開拓、去創新,開辟新的天地。”葉培建說。
思想有多遠,才能走多遠。就這樣,中國的“奔月之夢”在葉培建和同事們的不懈努力下,完成了舉世矚目的圓夢之旅,書寫了人類探月史上嶄新的一頁。
“要用‘航天夢’來托舉‘中國夢’”
偉大事業都始于夢想、基于創新、成于實干。
曾有人質疑,為何要花如此大的代價和精力去探索月球和火星以及更深遠的宇宙?
對此,葉培建總是抱有自己的態度:“人類在地球、太陽系都是很渺小的,不走出去,我們注定難以為繼。月球是全人類的,但誰開發誰利用,我們今天不去,以后可能想去都難。”
過去,國家在一窮二白、比較落后的情況下,是幾年一顆衛星。現如今一年幾十顆衛星,讓中國人有了更多仰望星空的能力。實踐證明,只有創新才能讓我們的國家發展得更快、更好。
“過去我總說,‘要做個可怕的人’,就是要讓困難怕你。”葉培建認為,航天是一項“差一點點就成功、差一點點就失敗”的事業,面對困難就要迎難而上、越挫越勇。當前,我們的國家面臨更嚴峻的形勢、更復雜的變化,我們要發展,就必須要靠創新,必須要技術上更強大。
中國探月工程的論證報告提出,到2020年前完成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計劃。葉培建告訴記者,明年,我們計劃中的嫦娥五號將完成采樣返回;緊接著,對火星的探測也將拉開帷幕……
“火星探測是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行星探測,第一次火星任務將會把三件事情一次做成:首先將探測器發射到火星,對火星進行全球觀測;其次降落在火星;同時火星車要開出來,在火星上巡視勘測。這將是全世界首次在一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完成上述三個目標,在工程實現上是很大的創新,中國現在就是要做別人沒有做的事情。”葉培建說。
“一個偉大的中國,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必然方方面面都要強,要用‘航天夢’來托舉‘中國夢’。”葉培建說,隨著月球采樣返回、火星探測、建設空間站等任務的完成,我們建設航天強國、科技強國的目標一定會實現。
“只有把今后的事情做好,把隊伍帶好,才能夠對得起這個稱號”
“親愛的葉培建爺爺:得知您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我們杭州市崇文實驗學校的全體‘小海燕’要向您致以少先隊員最崇高的敬意:敬禮!祝賀您,葉爺爺!”
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后,葉培建收到一封杭州小學生寫給他的信。
在不少大學校園的講臺上,在很多小學校園的課堂里,人們總能見到這位年過七旬的葉院士。
“我的這份成績是人民給的,我是人民的科學家,也必然發自內心地感謝人民。”葉培建總是告誡自己,永遠做人民的一分子,繼續努力為人民服務。
雖然已經74歲了,葉培建仍稱自己“身體還可以”“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我只是千千萬萬個中國航天人的代表之一,只有把今后的事情做好,把隊伍帶好,才能夠對得起這個稱號,無愧于人民。”葉培建說。
(據新華社電 記者胡喆)
《 人民日報 》( 2019年10月15日 06 版)
( 編輯:張莉 送簽:張莉 簽發:張莉 )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所有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建 版權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京ICP備18060497號-1,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6249號